第327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1-05-10

       2021年4月26-28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暨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第327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论坛暨第三届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该会议的筹备与组织主要由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民教授及多位科研骨干负责,也是疫情之后重点实验室首次参与全国性学术会议的主承办。

 

       大会主题为“‘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中国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新机遇”,来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13位院士和各省市、自治区170余单位的众多知名学者、政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企业代表等近8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工程院二局局长徐进、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石清、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彭宾、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等嘉宾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副主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主持。

       围绕“‘碳中和’战略目标下中国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新机遇”的会议主题,本次会议共设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臭氧防治探索”、“‘蓝天保卫战’成果与经验”、“臭氧与大气痕量活性组分探测新技术”、“大气氧化性与臭氧污染形成机制”、“臭氧污染过程预报预警”、“臭氧污染演变特征及环境健康效应”、“臭氧及其前体物控制理论与技术”、“区域与城市臭氧和PM2.5污染防控实践”等8个学术议题,共有14个大会主旨报告和约110个分会场特邀报告。会议另外组织了“臭氧污染治标与治本”主题沙龙、青年学者论坛、城市和区域臭氧污染防治需求对话会等活动,为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提供了交流平台。

       大会邀请了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张大伟副司长《加强臭氧与PM2.5协同控制、推动空气质量全面改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柯兵副主任《碳中和背景下科技创新的思考》、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成效》(线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大气细颗粒的毒理与健康危害》、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复合污染条件下大气氧化性增强—从非均相大气化学到大气霾化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院士《PM2.5与臭氧大气环流系统动力模型结构特征》、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侯立安院士《空气中臭氧及病原微生物复合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碳中和”路径下的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刘文清院士《臭氧探测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暨南大学刘绍臣院士《中国东部三超大城市群的臭氧2015-2020增加趋势的原因》、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碳达峰”背景下的臭氧污染防治》等作大会主旨报告,共同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大气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的方向和路径,推进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相关领域学术发展与防控进程。同时,也邀请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化学科学实验室主任David Fahey教授《Ozone Pollution in the US: An Overview》、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对流层研究所所长Andreas Wahner教授《Short-lived Climate Forcers: Important for Air Quality and Climate – Development in Europe》、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Abdelwahid Mellouki教授《OVOCs and Ozone Potential Formations: Perspective and Future》线上主旨报告,交流欧美国家臭氧污染防治和碳中和的进展和动向。

       会议由臭氧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作简短总结。他指出,专委会本年度有三项重点工作,一是集中精力开好会,本次会议的召开和参会人员之间的交流非常成功,但会议日程安排还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关注本年度臭氧蓝皮书的编写,加强臭氧污染基本知识和防治技术的培训,希望专委会成员和大气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三是配合生态环境部进一步推动区域臭氧污染防治实践。最后,他对复旦大学筹备和组织本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探讨臭氧污染相关的科学问题、推进我国大气污染和碳减排的协同防控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对我国臭氧污染防控的科学认知和科技支撑,进一步推动我国臭氧污染的协同防控和区域实践。

(原稿来源:臭氧专委会 https://mp.weixin.qq.com/s/aWm1txy3rnzJQHBcGGPFRg